发布时间:2019-03-13 浏览次数:879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党中央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五次、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国教育大会之后,“落实”成为教育人最重要的关键词,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针对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本着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和干劲,集中火力、攻坚克难,跳起来摘桃子,以奋进的状态书写了“奋进之笔”,收获了“得意之作”,形成了奋进、向上、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一年来的教育工作可以说是“奋进之笔,笔直奋进”。

致力于变革育人方式

这一年,积极教育引导大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推进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面修订马工程重点教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

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落实党和国家意志,筑牢根基、打好底色,严把大中小学教材政治关、质量关。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中小学、高校、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

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部署落实青少年学生每天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完善医疗矫治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等举措,我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2018年教育系统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学校美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育人导向更加凸显、教育教学成效显著、资源保障持续向好、推进机制不断完善,有力地引导了广大青少年热爱中华经典、增强文化自信。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充分发挥好高考、中考指挥棒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上海、浙江分别于2017年、2018年对改革试点进行了评估。评估显示,2017年约有70%的学生、家长对新高考满意,2018年提升到了87%。

致力于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幼有所育”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2018年教育部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实现大发展。

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面向学前教育的文件《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全国公办园原则上达到5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80%,彻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这一年,教育部大力度、大范围地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成果显著。全国2963个县(市、区)已启动专项治理整改工作,其中2758个县(市、区)已基本完成专项治理整改任务,县(市、区)完成率93.08%;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整改完成率98.9%。

面对减负呼声,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向省级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从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四层面提出30条措施,进一步明确、强化各方职责,确保减负工作取得实效;从制度上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制定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这一年,教育部加大支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94%的学校达到20条底线要求,92.7%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16个省份整体通过国家认定。

助力“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协商中央财政2018—2020年共新增“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资金70亿元,统筹用于“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重点保障义务教育,适当兼顾其他教育阶段教育脱贫攻坚,其中2018年已下达30亿元。大力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两个定点扶贫县脱贫摘帽,教育部牵头的8项教育扶贫任务均取得“较好”以上等次。

以新思路新机制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在尚无直属高校的省份重点支持建设14所高校。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专项计划共录取10.38万人。

这一年,为了让更多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启动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在学生资助方面,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近600亿元学生资助补助经费,资助困难学生1亿人次。

致力于回归教育规律

本科不牢,地动山摇。2018年6月,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召开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鲜明提出“四个回归”的基本遵循和“以本为本”的时代命题。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围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等7个方面,明确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并发布实施涵盖全部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印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7个文件,以加强新工科建设,推动医学、农林、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引领带动各类专业提高建设水平,强化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建成一批一流专业,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启动产教融合建设试点,让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产业、让学生更多走进企业。

这一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启动,结合“双一流”建设方案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布局建设脑科学、量子信息、疾病分子网络等7个前沿科学中心,组建世界一流创新大团队,建设世界领先科研大平台,助力我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向珠峰迈进。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稳妥推进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促进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致力于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

为了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及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所高校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是学位授权审核改革的重要内容。精简规范评审评比评估和竞赛,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扩大资产处置权限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

这一年,开展首轮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完成教育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通过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开展评价,构建顶层有设计、责任有分工、规划有落实、进展有督查、奖惩有通报的监管体系,推动省级人民政府提高履行教育职责的积极性、主动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也是长期以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总结。2018年11月,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新时代教育系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教育法治工作会议,发出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动员令。

致力于扩大教育开放

这一年,在教育领域,中国不断推动和加强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积极建立各个层面的教育合作。中国先后与51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国家有24个。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的52国,设立140所孔子学院和135个孔子课堂。

这一年,加大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力度。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语言文化多种多样,通晓当地语言、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人才还很匮乏。“小语种”教学面临较大的压力。教育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在2018年开设94种外语,全面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

这一年,做深做实做新人文交流,有力促进了民心相通。教育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既具有黏合剂、催化剂和润滑剂的功能,又具有“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中俄、中美、中法、中英、中欧盟、中印尼、中南非、中德八大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

这一年,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中方人选成功出任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提出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中国方案”。

致力于教师队伍这支必须依靠的力量

这一年的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让人振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改革”是《意见》特别突出的关键词,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也格外突出“改革”,注重实效,出真招实招,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这一年,财政教育经费更多向教师倾斜,72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覆盖,依法保障教师福利待遇。

这一年,完善了公费师范生制度。2018年7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发布,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从10年调整为6年。这次调整是对各界舆论关切作出的积极回应,也寓意着师范生培养内涵的深刻变化。这项政策更注重公费师范生的招生、培养、毕业就业和职业发展,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

这一年,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在加快形成。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通过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等八方面举措,推动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加快形成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这一年,改革完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加强人才计划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年,印发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系列文件,选树优秀教师典型,维护人民教师良好社会形象。分类提出教师职业行为倡导标准和禁行底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赵秀红  董鲁皖龙